儘管越來越多的插畫有著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從本質上講,插畫是一種講故事的工具,但隨著它越來越受歡迎,它開始轉向設計師,尤其是 UI 設計師的必備技能(插畫都不會還好意思說自己是 UI 設計師?)。公司要做一個網站/WordPress APP,所以必須緊跟潮流,必須在主頁有插畫(看看 dribbble 上超多的 landing page 吧,很多都是為為了插畫設計了一個網頁)。
缺乏戰略眼光,插畫只是點綴,是原創性的對立面。故事被拋棄,想象力被拋棄。網站失去了特色,所有的插畫產品和服務混合在一起。
有四大罪魁禍首威脅著網路插畫的長期生存: 罪魁禍首 1:意象缺乏智慧 起源
插畫具有豐富的煽動歷史。幾百年來,它一直被用作社會評論的一種形式。為什麼?因為它深刻地闡明瞭人類事務的複雜性。當人們感到矛盾時,當經歷令人困惑時,插畫就會使之一目瞭然。
說明的目的不是為了引起爭議。相反,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人們停下來思考一個觀點,即使這個觀點與他們自己的相沖突。在最好的情況下,插畫是終極回憶。 問題
今天對視覺內容的需求剝奪了當代網路插畫的闡釋能力。在網上,插畫很少煽動;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起到指示或修飾的作用。
在許多網站上,插畫是文字的 1 對 1 的視覺表現(很多設計師會根據運營/產品給到的文字再來創作插畫)。
或者他們透過購買產品和服務來描繪人們 “最好的生活” 。
這兩種方法都無法阻止網站插畫失去講故事的魅力。 補救措施
有些概念很難解釋。有些產品和服務並不令人興奮,也不容易與體驗聯絡起來。在這裡,插畫師必須深入挖掘概念創作。要發現一個話題最引人注目的角度,就要探索它的陰暗面。
* 最大的痛點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痛點?
* 誰在經濟上、專業上、情感上受到的影響最大?
* 公司、客戶或專家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矛盾或有爭議的觀點?
這類問題適用於大多數網上銷售的商品。作為插畫家,我們的任務通常是展示好的一面,但如果我們不理解不好的一面,我們就會使用一些無聊的比喻。事實上,這種積極/消極的平衡是講故事的一個關鍵方面。沒有了低點,說明性的高點就失去了其影響力。 罪魁禍首 2:猖獗的模仿/抄襲破壞了新穎性 起源
模仿和創造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從世界最早的文明開始,藝術家和設計師就透過模仿來培養創造力。引人注目的風格通常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我們研究它,解構它,收集它的技術來提高我們自己的工作。這是增長。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模仿僅限於學習和評論。複製的樣式將在視覺上和概念上進行轉換。這種方式很少起作用。 問題
模仿會影響進化。當我們遇到一種流行的風格,並將自己依附在它的軌道上時,我們就像舊世界的學徒,有著邪惡的扭曲。我們錯誤地使用了插畫家的風格屬性,我們 “跟隨” 他們,並把他們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來推廣(抄襲成風,現在也很多見)。
品牌串通一氣。 X 公司想要 Y 公司的插畫風格,所以他們委託了一個仿製品。這種情況反覆發生,一個地點接著一個地點,每一次迭代都引入了新的熵層。最終,整個行業僱傭了一群退化的克隆體,就像《多樣性》(Multiplicity) 中的邁克爾·基頓 (Michael Keaton) 一樣。
只要看看 SaaS 領域的主流插畫風格就知道了。這是令人尷尬的同質(同樣的藍色,同樣的 2.5D,同樣的所謂科技感)。 補救措施
除了模仿,還有無數的途徑。它們都不需要創造性的天才,也不需要排除外部的靈感。恰恰相反;插畫家需要充分接觸參考資料。我們看得越多,儲存得越多,我們就越能重新理解。一些探索性的練習是可行的:
* 歷史混搭。透過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的眼睛重新想象一個鼓舞人心的插畫風格。
* 快速重繪。仔細畫一個物件,同時參考其他插畫的風格。然後,在沒有參考樣式的情況下,快速地重畫相同的物件 7-10 次,並接受出現的怪癖。
* 新增一個規則。建立影響說明過程的約束。例如:我只畫直線。它們可以是任何長度或角度,但它們必須是直的。(自己給自己加約束)
* 工具轉換。使用不適合該工作的繪圖工具模擬插畫樣式。例如,如果風格依賴於精確的線條,用墨水和軟毛刷複製它。
* 盲目解釋。收集 3-4 種引人注目的插畫風格,請同事以書面形式描述其中一種。拋棄所有原始的參考樣式,使用書面描述來告知創造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