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小程式正式釋出的日子,朋友圈裡不出所料刷得歡天喜地。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它尚未面世,咱們更多的是臆想、猜測;可在這之後,咱們每個人都可以用一用,截個圖,讓事實說話,檢驗小程式這個生態,究竟靠不靠譜,能不能成。

  可是,若只是猛的來一波上手體驗、截圖,感嘆一下好棒啊,那跟吃瓜群眾有啥區別?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全面的視角,來分析小程式的生態,趨勢向好向壞,是成是敗?

  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思考,若有偏頗大家多多包涵指正。知道大家沒耐心,直接說結論。

  小程式生態的成敗,取決於:

  1)生態是否有基礎?這一層的核心是看場景增量;

  2)生態是否可進化?這一層的核心是看生態準則;

  3)生態是否可持續?這一層的核心是看收益補充。

  這麼說未免有些抽象,咱們類比來看會好理解些:

  小程式生態的搭建和發展,就像咱們要造一片大森林。先我們需要 “有基礎”,即大片適合植樹的土地,讓我們能植下一棵棵樹苗;

  其次我們希望它們不僅僅是樹苗,而是能茁壯成長,甚至演變出更多能力,如抗蟲害,這是 “可進化”;

  後,我們希望整個森林,不管是花草樹木,還是新加入的各種動物,都能獲取能量,自洽發展,幾乎無需人工干預,這是 “可持續” 。

  對應到小程式生態,其實就是:

  1)是否有基礎:基本的多使用者價值是否成立,相對於公眾號/WordPress APP,價值增量是否足夠?

  2)是否可進化:參與其中的各種開發者、中間商,是否有良好的生存空間/秩序,去成長、裂變?

  3)是否可持續:整個生態是否有反哺的能力,企業不是純投入,而是能持續獲得收入回血?

  到這裡,我們基本瞭解了整個檢驗的視角。但它其實是 “正確的廢話”——稍微有點常識的推導,都能得出類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