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藝術史家邁耶·夏皮羅對藝術 “風格” 的定義比較經典,他認為風格是 “包括著一個本質和富有意義的表達形式系統,透過可見的藝術家個性和一個群體的廣泛看法來實現。風格還具有宗教、社會和道德生活的價值” 。藝術是人類文化系統的要素,與整個文化系統的其他要素之間具有複雜的關聯。藝術訴諸人的感官和心靈,由於人的個體差異和所歸屬的社會文化圈的不同,因此藝術風格具有民族、時代、地域、個性的差別。從人性求異、生命力的張揚來看,人對風格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藝術具有無窮的創造空間,但由於人的心理有一定勢,人類文化有一定的惰性,因此一種藝術風格往往能持續很多年不變。

      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問題,儘管人類迄今為止已經形成的各種藝術風格異彩紛呈,但是從審美文化形態的大的分類來說,能引起我們關注的是西方的具象性藝術形態和的意向性藝術形態。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文化的總體特徵決定了其藝術的風格,西方古典美術追求客觀摹寫的風格,透過三維透視和明暗對比來表現物件的空間狀態。古代藝術根據主體社會地位的不同可以分為文人貴族藝術和民間藝術。前者在美術上的主要成就是書畫,追求寫意的筆情墨趣,表達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自由靈性,風格上往往蕭疏空靈;而後者在美術上的主要成就是民間工藝,追求的是誇張、變形、象徵的表現技巧,以表現歷史傳說、民俗民風為題材,表達群體歸屬感和對生命、對生活、對勞動的無比熱愛的情感。

        比較東西方兩種藝術形態和文化模式的差別,對於當前確定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十分必要。東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東西方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上具有不同的觀念形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西方採取與自然抗爭的態度,而東方採取天人合一的態度;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西方更注重個性的發展,肯定個人與命運的抗爭,而東方更注重人倫關係,所謂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中庸之道。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從分析逐步走向綜合的思維,而東方人一開始就採取一種綜合的思維模式。西方文化是透過橫向的不同形態的文化諸如科學、宗教、藝術的互補,或縱向質變取得平衡的。西方哲學把一切事物一分為二,把矛盾對立面加以強化,而較少顧及矛盾對立面的統一,這可能與西方人執著於人與命運的不斷抗爭有關,也許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這種哲學思維的方式也為其文化提供一種不斷變化的動力,不像文化那樣圓融,本身就具有可變性的張力,而少有突變。與西方哲學不同,古代哲學思維方式一開始就是 “觀物取象” 的綜合思維方式,從來也沒有達到像西方那樣的高度抽象。在這種不脫離具象的思維方式中,達到了把握事物的整體關係的樸素的辯證法的高度。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各自的宗教觀念中得以體現。西方基督教中的基督是一個揹負十字架受難者的形象,為拯救世人,以身殉道,是西方人與命運抗爭的形象寫照。而佛教的彌勒佛挺著個大肚皮.一臉的福相,一副對聯道破天機:“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是東方人睿智的化身。基督教之所以能被西方所接受,成為西方的基本的宗教形式,是因為它在西方文化中有鼎足的作用,能夠平衡西方世俗文化中個性的片面發展。個性的片面發展會使人失去理性,走向歇斯底里,這種歇斯底里變成一種群體心理會導致人類的毀滅。與西方相反,的宗教意識是比較淡薄的,而且的道教、佛教與其他意識形式是相契合的,的古典詩詞和國畫藝術往往有一種 “禪” 境,物我兩忘,妙契自然這說明的世俗文化是平衡的,並不太需要宗教意識的介入。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文化的功能都要維繫人類身心平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以保障人類的有序發展。這種平衡經常會被打破,某種片面的文化觀念有時會得到優勢的發展,但這種片面發展終會得到某些糾正,人類的心靈由此變得越來越寬博、崇高。                                                  

      在藝術現代化的過程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不同風格的藝術相互交流的機會加大,這一方面會導致藝術的風格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藝術風格的趨同化和虛無化。從人類藝術形式發展的總體走勢來看,寫意的藝術是主流,更能代表藝術的自由的理想化的本質特徵。古典藝術與哲學、宗教等意識形式互為表裡,是高層次的。西方藝術從原始象徵藝術走出來後,經歷了一個寫實的藝術階段,後又經過藝術的解構,吸收原始藝術、非洲藝術、日本浮世繪畫的一些元素,產生了多元化的風格,其實質是向世界主流藝術迴歸。

       在藝術設計領域,由於與現代大工業和商業相關的藝術設計來源於西方,就使得國人在這一領域模仿多於創新,還沒有形成可以與世界設計大國相抗衡的設計風格。的工業設計起步較晚,工業設計教育歷史尤其短,存在著把包豪斯的設計教育奉為經典的問題,導致遍地抽象派的幾何形的鋼筋混凝土加玻璃的建築群落。平面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也相對落後,因此,設計界在如何形成民族風格方面陷入迷茫。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有各種嘗試,其中包括建立民族的設計語言符號體系,這些都是有意義的開端。但是,當代藝術設計民族風格的形成僅僅在藝術語言符號的範圍內做文章是不夠的,固守自己傳統美術的風格也是不行的,試圖脫離世界美術的大文化,獨樹一幟也是行不通的。從世界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古典美術是獨具風格的,以簡潔靈動的形式語言,表達宇宙的本質結構和生命的豐富情感,意境深遠,體現了審美意識的本質。這樣一種藝術形態,完全可以融進後現代化的設計文脈中。

      藝術設計與純藝術的不同,就在於其文化取向貼近當代社會生活。設計幾乎滲透到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已經不是設計家個人的事情,還需要政府的重視、規劃和引導,需要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推動,需要社會公眾的接受和追捧。設計家不僅僅要考慮設計的形式語言,還要考慮設計與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關係,還要有未來的眼光,使得設計擔當起引領當代文明的重任。這就要求設計家要有公共關係的意識,能夠參與到國際競爭、政府決策、企業經營、科技創新、消費文化中去。設計的形式語言必須能夠被社會公眾所接受,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設計的形式語言並不是越複雜越好,有時是越簡單越好,因為簡單可以使得一切人都明白,知名是簡單而又寓意深刻。一種藝術風格並不是以構成的複雜性和技巧的難度來衡量的,而是以其文化內涵和構成的新意來衡量的。

      古典藝術的哲理深厚,寓意深刻,但是藝術構成也相對複雜,要求虛實相生、動靜相宜、方圓備至等。古典的書畫藝術因為藝術構成的性價值取向,在古代就達到藝術高峰,從自然永珍中抽象出線,並且按照方圓備至的原理,追求在書寫中曲折有致的美感韻味。從對造型規律的闡釋可見,要形成藝術設計風格,關鍵在於有深厚博大的文化意識、當代意識、未來意識,要善於挖掘傳統、突破傳統、借鑑西方、突破西方,把握造型的解構、建構規律,創造獨具風格的造型語言。還要發揮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各界力量,培育成熟的企業文化,引導和推動公眾的消費文化和審美文化,這樣堅忍不拔地艱苦努力,一定能夠形成藝術設計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