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觀望、寵溺、倦怠幾個階段之後,對於電商似乎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 “也就那些老一套的東西翻來覆去玩,沒有什麼新鮮感了。” 有些電商多使用者如是說。馬雲則說,純電商時代過去了,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那麼,純電商真的要死了?

        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巨集表示,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已經消失了,“靠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了,因為市場已經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在李彥巨集看來,一方面來,網民增長和網購多使用者增長正在逐步趨緩。另一方面,電商以價格戰為噱頭的野蠻生長模式,也早已成為過去時。

        長久以來,網際網路的命脈被掐在流量手裡。以各種形態佔據著流量入口的巨頭們,似乎可以透過任何一種方式將流量變現。誠然,電商的出現,縮短了空間、時間的限制,甚至讓人們形成了 “網上東西多、東西好、東西便宜” 的直觀感受。可是,我們往往又忽略了一個現實,即幾乎所有人都是線下的店商多使用者。阿里巴巴旗下生活服務平臺口碑曾用資料佐證,線下流量是線上的 20 倍。

        據艾瑞諮詢資料顯示,中國網路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增速正在急速放緩,到 2021 年,網購規模的增速將跌至 25.4%,2022 年更是隻有 20.4% 。當各大網際網路企業遭遇流量瓶頸,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再拉攏大量新增多使用者時,從線上走向線下,成為一種新的選擇。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未來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於是我們看到,2015 年 8 月 10 日,馬雲代表阿里巴巴,緊緊地握住了蘇寧控股集團站群董事長張近東的手,宣告了雙方的站群戰略合作。顯然,蘇寧深耕線下,長期積累的線下門店、物流配送、加盟服務商及服務站資源,都與馬雲的站群戰略思路不謀而合。如果說阿里尋求與蘇寧的合作,是一種合縱連橫。那麼,蘇寧近年來的一系列舉動,堪稱苦練內功。

        自 2016 年 6 月收購國際米蘭之後,標誌著蘇寧正式形成了以零售、地產、金融、文創、投資和體育為龍頭的六大產業。作為行業內唯一擁有完善 O2O 平臺,蘇寧持續擴大在實體零售領域的優勢,佈局未來,強化多使用者體驗。今年年初,蘇寧雲商副總裁田睿表示,在全國範圍會再開 100 家雲店,聚焦更精細運營,同時將蘇寧生活廣場作為三四線城市發展的另一種核心商業業態,和蘇寧易購雲店、蘇寧廣場成為線下門店業態的 “三駕馬車” 。田睿認為,“大店” 作為商品的體驗中心,就是要拋棄常規實體店的模式,把門店做大,讓店面內容更加豐富,營造更多符合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消費場景。而實體店插上了網際網路翅膀之後,體驗、便利度將大大提升。

        在阿里、蘇寧之後,一直囿於線上增長放緩困惑的京東,也宣佈大肆進軍線下,併發言稱要開 100 萬家店。儘管外界對此有頗多質疑,但緊隨阿蘇合作佈局線下的京東,在拓展未來發展空間上,確實沒有比這更好的路徑。

        除了紛紛出手佈局線下,各大電商也都沒閒著,一輪接一輪的唇槍舌劍,火藥味十足。劉強東公開聲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終究會超過阿里。馬雲則風輕雲淡地表示,阿里巴巴要做的就是培養更多的京東,並且讓這樣的公司掙錢。劉強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竟然在老家發現有蘇寧和國美門店的身影,這是京東的恥辱。此番言論也是遭到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的反嗆。零售老兵侯恩龍以蘇寧優異的線下門店及服務優勢,直指京東短板所在。正所謂,唯有求變才能獲得新生。論戰背後,不難看出各大電商在爭奪輿論制高點的雄心勃勃。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相比起電商鬥法帶來的熱鬧,他們更在意商品的價效比、體驗感,甚至是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度。所以說,阿里、京東、蘇寧三家電商一系列舉動,說到底其實是零售模式之爭,更確切說是服務模式之爭。當下,無論是馬雲的 “新零售”,還是張近東的 “智慧零售”,已經成為業內公認的未來零售發展模式。

        全新的站群商業模式孕育新生,舊的模式也終將走向死亡。所以,純電商一定會死,也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