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人皆知,香港素有 “購物天堂” 的美譽,每年招引不計其數的剁手黨不遠千里前來買買買,變成拉動香港經濟增加的主要引擎之一。不過,詭異的是,不管是前期的 PC 年代仍是風頭正勁的移動年代,香港並未誕生有影響力的本鄉電商途徑,市民只能從亞馬遜、 eBay 、天貓等大途徑下單,用 “被殖民” 來描述當下香港電商窘境並不為過。

       反觀內地商場,電商不只敏捷紮根、開花結果,誕生天貓、京東兩大鉅子,並且這些年不安於現狀的它們開端走出國門,尋覓新的增加點。不得不說,香港電商創業落後於全部年代,談及其為何遲遲不見起色,不少人都能說出商場規劃小、履約本錢高等顯性要素。當然,文明、創業空氣等深層次要素更發人深思。先說香港電商不給力的顯性要素,wordpress 站群認為有三點:

       一、商場規劃小。商場規劃是網際網路創業者優先考慮的疑問,其間多使用者基數是主要目標之一。到 2014 年年中,香港人員達 723 萬,與內地 6.88 億網民比較簡直能夠忽略不計,乃至不及一個大型城市。即使 100% 的香港人有網購習氣、採購能力強於內地人,商場規劃照舊小得可憐,規劃上不去致使邊沿本錢無法下降,盈餘難度隨之上升。

       二、電商履約本錢高。在香港這個方寸之地,土地是公認的稀缺資源,不只表現在房價高得離譜,商業地產的快速開展使房錢也水漲船高。不管採納哪種電商模式,倉儲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居高不下的房錢本錢讓電商創業者壓力山大,租個幾百上千平米的庫房,花銷不是小數目。別看香港當地小、旅程短,高昂的人力開銷使配送環節也變成燒錢的主。房錢、物流兩項開銷,使香港全體履約本錢一向處於高水平,除非達到可觀的規劃,不然下降可能性極低。

       三、線下零售高度發達。或許你會納悶,完備的零售系統分明是香港優勢地點,為何會變成電商開展的阻力? 我一向堅信,長處的過度延伸是缺陷。 “總有一間在鄰近” 是香港便當店的廣告語,7-11 、 OK 便當店、萬寧等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

       以 7-11 為例,香港面積約為 1095 平方公里,900 多家 7-11 散佈在各地,開店密度之高令人驚奇。密密麻麻的便當店使香港人極為便當地採購所需商品,一般下樓即可搞定。一起,購物中心琳琅滿目的商品滿意香港人對購物的一切夢想,簡直每個地鐵站鄰近都有一箇中大型購物中心,並且時不時舉行促銷活動,均在 1 小時日子圈掩蓋規模,高效快捷。

       一眼望到頭的商場前景、難以負荷的履約本錢,再加上線下零售蠶食網購志願,香港電商開展無緣有利地勢、人和,時間更不站在它這一邊,無法做大也就見怪不怪。需要指出的是,凡事事在人為,人類商業史不乏窘境重生的成功事例,只需香港電商創業者願意打拼,仍存在一絲期望。不過,文明變遷、創業熱心衰退等要素,使香港電商註定難以翻身,這才是其落後於年代的根本要素,怨不得他人。

       香港有創業志願的人本來就少,更別提在被邊緣化的網際網路職業創業,亞洲首富李嘉誠恰是 “元兇巨惡” 。香港是一個老練經濟體,老練的潛臺詞是獨佔,香港 1/7 的私宅物業、 70% 的零售商場份額、近一半的港口生意、商場份額最大的電器連鎖店和主要電信、電信運營商等都是李家的,李家在香港土地、電信、水電、天然氣等多個範疇佔據必定程度的獨佔優勢。

       這種獨佔優勢致使香港創業停留在李嘉誠年代,錯過了風雲變幻的網際網路年代,沒有誕生出色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和一流公司,本來發揮空間受限的電商更難有所作為。一步錯步步錯,就算今天馬雲手把手輔導創業者,或許也難以改變香港電商的慘白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