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个方法让老板接受您提出的设计方案!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能用我喜欢的这个方案」,其实想让自己那个超级棒的想法得以落地,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今天这篇好文来自网易云音乐的互动设计师,亲历经验教您解决这个难题。

做人哪,重要的是开心,工作也一样。作为一个设计师,若能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工作,不但效率倍增,更能设计出有创造性的方案。

但设计师天生是心思细腻且敏感的一群人,很容易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而陷入负面情绪。 “每一个设计师的背后都有一群指点江山的神”,相比于艺术创作,职场设计师的确会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限制,很多时候是带着一副苦逼脸在工作的,有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

“为什么就不能用我喜欢的那个方案?”

问题就在于,您喜欢。而您的上级是否允许一个您喜欢但他不喜欢的方案上线,这其中有很多哲学问题是您无法控制的。

多年经验表明,这种气血郁结的状态除了影响自己的健康之外,就没什么好处了。在您变(随)成(心)老(所)板(欲)之前,还是应多反观自身,让自己变得更为上策。

当您产生了一个想法后如何让它更好地落地?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自己是否有做到位:

建立科学的预期
准备好信心
有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要有前戏
要有持久力

建立科学的预期

大多数的不快乐源于心里落差:自以为不错的一个方案,到了老板那里就被浇一头冷水,垂头丧气。但别误会,并不是说要一味地降低自己的预期。逃避抑或无法自拔,都不健康。核心是要建立科学的预期。

自一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起,它便自带一种属性,等待您去分析:这个想法是您自己觉得好(一种感受),还是真的好(科学道理)?这决定了您之后是要单枪匹马,还是可以借助外力推动。

不妨把想法分为 “容易落地型” 和 “不容易落地型”,它们各自具备一些特征。

容易落地型(满足项越多越容易):

在业务发展方向范围内

明显提升了多用户体验

有资料支撑

解决了大量多用户反馈的问题

解决了老板反馈的问题

对专案相关利益人士也有好处

…….

不容易落地型(满足项越多越难):

好看不(一定)好用

比较少(创)见(新)的设计模式

破坏了现有多用户习惯

很多情况没考虑到

多用户感知不明显

产品优先顺序低

开发价效比低

和您一个 team 里的人都持有不同意见

……

这些特征则来自于您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因此它们是动态的。通常这种预判会随着您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准确(所以多实践才能出真知啊)。对照一下,是不是有很多想法一不小心沦为了 “不容易落地型”?

容易落地的想法,站在您背后的是 “一群人” 。不容易落地的想法,支撑您的基本上就是个人影响力或地位,若您还什么都不是,那就做好前方路途艰险的准备吧。否则感觉,凭啥要听您的感觉?

建立科学预期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提醒自己对结果负责。一个 “容易落地的想法” 终没落地,您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对自己那么没要求;一个 “难落地的想法”,碰壁是意料之中的事,let it go,日后仍有机会曲线救国的。

准备好信心

这是一个哲学观点:只要您想做,没有任何人能阻拦您。我觉得大多数推不动的问题根本在于后您自己对这个 idea 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试问信心从哪里来?来源于您对各种 case 的考虑周全程度,来源于您的知己知彼,来源于您多年苦心积累的影响力……这能怪谁呢,so 请务必正视这些问题。

有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没有具体方案的 idea 都是耍流氓。见过太多场景 “说得是没错啊但有更好的方案么”,也见过太多场景 “听上去有点意思但一看具体方案好像也不怎么样么” 。您是执行层啊,看不到具体可执行的方案您让老板同意个啥?

排除根本性的理念不合,在您推出一个方案时,通常被老板一番连珠炮似地发问给说噎住了,怪谁呢,别以为老板没想过。

若真想让一个想法落地,别只是想,动手画,越具体的方案越有说服力。也别光拿别的成功产品举例,您自己不走察一遍所有场景您永远不知道同样一个设计用到自己产品上会有什么问题。别光有理念不考虑实现细节,甚至到了后面成了甩手掌柜让别人来帮您填坑。种种虎头蛇尾的事件会让您在别人眼中的可信度直线下掉,下次还信您?

要有前戏

不要突然让别人接受您的一个观点,提方案也要讲究多用户体验的。资料、多用户反馈、竞品分析、新品分析、行业趋势、设计趋势……这些背景资讯可能都是别人之前不了解的,需要一个接受和消化的过程。

对于能推动自己想法落地的资讯,需要提前、有计划地推送给相关人士。在这过程中,您也可以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您的思考更完善。

要有持久力

设计师还是需要有祥林嫂精神的。那些难以落地的,但是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盯着。有持之以恒地推过自己的想法么:

发了封邮件没回应就算了?

群里讲过一次没人理就算了?

和老板谈过一次谈崩了就算了?

开发觉得价效比低不愿意做就算了?

产品觉得优先顺序不高就算了?

……

人艰不拆,有时候光靠反复念叨都有一些幸运念成的。

很多一开始被否定的想法都有翻盘的机会,但前提是机会来的时候您能立马调出您的记忆和具体方案。比如想优化某个小点,提了多次都是 “产品优先顺序低”,但某天老板突然关注到这里并要求立刻改掉,那这个小点也就顺势变成了容易推动的型别。

讲了这些,来提升下中心思想…您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了保证团队效率,您需要服从,但这并不影响您保持自身的清醒。也依然可以根据上线之后的反馈知道自己是对的,还是想多了,还是其实是自己错了。

另外,即使没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向走,只要您还是这个专案的设计师,就应该负责到底。在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有一次当时的导师问我:“感觉您近跟进这个设计有点怠慢?”“因为终定的这个方向不是我喜欢的,所以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吧。”“但这是您的工作。”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被讲通了,然后便心平气和地去整理跟进后续的一些细节和体验。是不是 “自己喜欢的就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就爱咋咋地”,也成了我衡量设计师是否的标准之一。

后,祝天下设计师都能成为无敌铁金刚,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