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触碰高频生活方式和高频情感
高频情感,即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这几天,很多人在转《GQ》主编王锋为九月刊写的卷语,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世事尽管复杂,本质却很简单,在描摹这个世界的万千词语中,真正有绝对和终极意义的词汇不过十来个:比如情感,比如爱和自由,还有善良、物质、身体、死亡……当然也包括宇宙和原子。所有的世事纷扰、物理存在,都可以在这十几个词汇中找到归宿,这 10 个词语既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源头,也是一切悬念的谜底,它们占据着我们生命的 ‘后两页’ 。”
也就是说,无论您是一个精神性的产品,比如豆瓣、世相、 nice,还是一个物质属性的产品,比如小红书、石榴婆报告,都应该反复触碰高频的场景。
精神场景包括爱恨、情感困惑、生活痛苦、分别、悲伤、死亡。物质场景包括约会、逛街、工作、饭局。一个卖化妆品的消费社群,或一个写心灵鸡汤的 WordPress 微信公号,都应该不断地打击或抚慰与这些场景相关的情绪。
这类基本的情感或高频情感,是长期的、贯穿日常生活的、反复出现的。世相里讲述人生挣扎或是如何学习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文章,哪怕过去一年,也还是每天都在后台被多用户呼叫、询问。如果在这些场景中植入了自己,它就会不断被记起,不断被需要,也更可能让多用户产生 “您是我的人生陪伴品” 这样的效果。
很多人会问,这如何做到呢?
其实很简单,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只是看您有没有用一句话点破。我曾经给无数人修改过 WordPress 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经常只是增加一个 “外套”,内容不变,表述不变,但在文章中加上一句与爱恨情仇相关的线索性的话,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
制造 “有用” 的幻觉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一些文章,标题诸如 “怎样不痛苦” 、 “怎样不焦虑” 、 “怎样显得自己腿细”……您去看转发这些文章的人,此后仍然经常苦恼、焦虑,腿也不显得细。
如果能解决高频的情感困惑或日常生活需要,就更容易让人觉得有用。此外,有用并不只有 “指南” 的形式,而是帮助解决困惑,起码让多用户觉得可以解决。事实上,情感困惑或者变漂亮,这两件事都是无法解决的,也很难评估解决效果的。更多时候,人们需要被告知 “您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 “有用” 的幻觉。
发掘易传播的口号
关明生在《关乎天下》里讲过一个例子。 2001 年,他去阿里巴巴做总裁,马云当时也喜欢对员工讲话,但长篇大论。他的建议是,每次讲话内容要总结成两句话,反复说,反复说。后,据书里讲,这个方式是有效的。
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口号,二要反复提。这个口号不要太书面语,知名在两个人聊天时可以被自然地使用,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就更好了。
内容要为多用户带来 “有用” 的错觉。
强调身份认同感
一个普遍共识是,小众的文化、圈子、产品更有粘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做小众产品。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小众的高粘性来自 “群体身份感”,就是一种 “只有我是,您却不是” 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得比较容易,不用赚大钱,不用花大力气,只要喜欢某件事物就可以获得,所以很多人需要。 “我是读世相的人” 对某些读者来说,真的成了一种优越感的来源,我也会偶尔强调下这种身份感,比如会说 “您既然读世相,那么您是一个在意审美的人” 。
有一种方式近被用烂了,就是取一个多用户集体暱称,早可能来自超女的 “玉米”,但它确实是有用的。鹿晗的粉丝在微博名字里几乎都带一个 “鹿” 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一些方式,比如发标牌,罗辑思维的会员制,甚至分级会员,也是这样的例子。建立多用户的层次感,其实是将身份感细分,让一部分人有更强的身份感,另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身份感。
多用户一旦获取身份感,粘性是很可怕的。我喜欢看日本动画片《银魂》,里面有个女歌手叫阿通,她的粉丝们统一着装、统一动作,房间贴满海报。这就叫高粘性,一个产品可能做不到,但可以靠近。
当多用户数还不够多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机利用这个临时的 “小众” 阶段,拼命强调身份感和独特感。以后,这些人会成为您东征的 “十字军” 。
只有多用户画像清晰,才能击中目标多用户。
赋予多用户使命感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比如,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但在这基础上又不能太不容易实现。不该是 “我们要让自己变漂亮”,而应该是,“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主要希望” 。世相的使命感,这句话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过去三个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 “未完成” 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比如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要尽可能巨集大和理想主义,又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 这种,而应该是 “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主要希望” 。世相的使命感——“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过去三个月里,数不清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
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 “未完成” 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明确多用户分类
大致上我把多用户是分为两类。一类是 A 类基础多用户,您要指着他们提高阅读数,卖东西给他们,这类人多。另一类 B 类是重要多用户,顶端多用户,您要靠他们提高影响力,引导产品气氛,确定产品地位,分享知识或生产优质内容。一个比较冷酷的方法是,公开对 A 类多用户示好,私下对 B 类多用户好。私下对 B 类多用户好,容易理解,尽可能地一对一沟通,讨好他们,给他们回报,跟他们吃饭喝咖啡交朋友。但 A 类多用户,大多数多用户,虽然应该尽量对他们好,给他们提供好内容,给他们提供折扣,提供购买便利,提供交友渠道,但这种好总归是有限的,因为您不可能挨个请他们喝咖啡。所以,更多时候,您只能口头上表示对他们好,有多么在意、爱护他们,为解决他们的痛苦流了多少汗,做了什么牺牲。您甚至可以在这么做的时候,有意让 A 类多用户觉得,您对 B 类多用户没有这么好,以增强他们的快乐。不用担心 B 类多用户会不高兴,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实更多,不会感到被伤害。
给予顶端多用户特殊关怀,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社群。
构建共同敌人,进行利益捆绑
和多用户一起构建共同的敌人,将利益捆绑起来是增加多用户粘性,非常有效的做法。利用了这一点的产品功能有很多,比如 “吐槽” 。吐槽是我见过的有粘性的互联网行为之一,吐槽让人上瘾,让人反复参与,让人乐于传播到其它地方。还有那些以 “反鸡汤” 为口号的公众号,经常都有很高的多用户忠诚度。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细说了。
正确包装获利行为
很有趣,我发现正确包装之后,宣称自己获利的行为反而能增强多用户粘性,这一点我开始也不能理解。但例子很多,比如顾爷、天才小熊猫都是发软文赚钱。后变成了多用户非常高兴,不读软文不开心。我猜原因可能是,过去人们总是反感利用多用户赚钱的人,时间久了,对这种观点有逆反心理的多用户开始成长。逆反者喜欢传播自己的观点,因此利用多用户赚钱成了一种口头上高尚的事。这个包装过程比较细致,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之是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则。不要扭捏,要大方,要从一开始就残酷对待反对自己赚钱的多用户,要夸多用户帮自己赚了钱,注意,是夸,不是感谢,这两种语态会导致受众微妙的心理区别。
有的产品是有教主的,比如一个现代偶像,或者某些产品创始人。有的产品没有教主,但产品本身也可以努力表现出某种清晰人格。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这是很难有教科书式的做法的。我总结了一些已有的做法列在下面,仅供参考:
– 要树立敌人,常常战斗。
– 对信徒不要一味宠溺,要爱恨交织,批评和维护交错使用。
– 要掌握严肃与撒娇交替使用的技巧,也就是说,有时候您要足够强大,让人依赖,偶尔可以脆弱一下,卖萌,示弱。
– 了解一对一交流的重要性,每一个被一对一交流过的多用户,都容易成为一辈子的忠实多用户。